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:用生命谱写信仰之歌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日期:2021-08-11 访问次数:1514


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:用生命谱写信仰之歌

发布时间:2021-08-11 08:30来源:县委宣传部作者:张立祥

今年4月,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特别节目《重读红色家书刘伯坚烈士》后,刘伯坚“生是为中国,死是为中国”的崇高气节和坚定信念感染激励着无数干部群众,越来越多的人们再次走进烈士家乡,瞻仰英雄,重温红色记忆,接受革命洗礼。

青山怀抱,翠柏掩映下的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庄严肃穆。馆内一件件珍贵泛黄的文物,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,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影像,讲述着中国革命“双百”人物之一、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烈士不平凡的一生,伟大的一生——

远渡重洋  追求革命真理

1895年1月9日,刘伯坚出生在四川省平昌县龙岗乡(今龙岗镇)一书香门第之家,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。

那个时代,国家积贫积弱,人民饥寒交迫,列强入侵又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屈辱和亡国灭种的危机,“救亡图存”的呐喊回荡在世纪之交的中华大地上。耳濡目染下,少年刘伯坚迸发出强烈的救国之志。他先后进入巴中中学、万县师范学校(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)、成都高等师范学堂(四川大学前身)学习。那时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、学生运动,已点燃了这个来自偏远山区的青年救民族国家于水火的热血。

1920年,刘伯坚和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,为“输世界文明于国内”,远渡重洋、踏上了旅欧求学之路。在比利时、巴黎勤工俭学,开始系统研究《共产党宣言》《资本论》《法兰西内战》《国家与革命》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。刘伯坚茅塞顿开,思想豁然开朗——马克思主义才是解开危难中国的密码,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。

1921年初,刘伯坚加入了赵世炎、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。后加入周恩来、赵世炎、蔡和森等领导的以争取生存权、求学权为主要内容的“二八”运动、“抗拒中法大借款”运动,以及“占领里昂中法大学”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斗争,并在机关刊物《少年》上发表文章,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,揭露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。

1922年初,刘伯坚与周恩来、赵世炎、邓小平发起并组织了少年共产党,后改为旅欧共青团。同年8月,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,原“少共”成员全部转为中共正式党员,刘伯坚成为继赵世炎、周恩来之后的第三届旅欧总支书记。

1923年11月,刘伯坚赴莫斯科,入东方劳动者大学学校,近距离感受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欣欣向荣后,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。因他待人和蔼,处理问题老成持重,被中国学生推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,连任三年。当时,这个支部不但管理中国党员学生的组织活动,还要负责工作分配和生活,因此刘伯坚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作“党内驻苏大使”

弃笔从戎 驰骋革命疆场

1926年春,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,刘伯坚应邀回国任国民军联军政治部副部长,在旧军队中推广学习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。在西北军,刘伯坚以过人的能力和先进的理念折服了杨虎城、吉鸿昌、邓宝珊、赵博生、董振堂等不少西北军高级将领。还将中共中央选派的刘志丹、邓小平、安子文等两百多位共产党人分配到各部队做政治工作,用革命思想改造这支从军阀阵营中分裂出的部队。

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爆发后(大革命失败后),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,再次成为“倒戈将军”,将清理西北军中的共产党人作为讨好蒋介石的贡礼。面对险境,刘伯坚临危不惧,为保护我党干部,与冯玉祥进行艰难交涉,最终,冯玉祥将西北军中的200多名共产党员于1927年6月秘密礼送出境,无一伤亡。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,刘伯坚果断放弃在西北军中的高位和优越的生活,于同年7月回到武汉,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、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和党报委员会委员。

经历了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的共产党人明白,要想在血泊中竖起大旗,就得有过硬的枪杆子。1928年春,党组织派刘伯坚再赴苏联,进入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事学院之一——伏龙芝军事学院,与刘伯承、陈延年等一同学习军事3年。

1930年秋,学成归来的刘伯坚奔赴革命最火热的江西中央苏区。文韬武略兼具的他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秘书长、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。

此时,蒋介石将中原大战中收编的西北军主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“剿共”,并派嫡系部队(中央军)在后面督战,切断他们后撤的退路。这“一石二鸟”的毒计激起了26路军官兵极大愤慨,加之这支部队有曾经历过共产主义思想改造的基础。中央军委获知情况后,随即派在西北军声望极高的刘伯坚主持其策反工作。该部队1.7万人在宁都暴动,收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,刘伯坚任该部政治部主任,并将这支部队改造成了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。

西北军,这支深受刘伯坚等共产党人影响的旧军阀部队,在中国革命最关键的10多年里,先后有26路军宁都暴动、察绥抗日同盟军、西安事变、淮海战役起义,每每重要历史关头,都为中国革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这都得益于刘伯坚当初撒播下的革命火种,毛泽东誉刘伯坚为“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”。

凛然就义 书写家国情怀

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中央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,离开中央苏区(江西)开始长征,刘伯坚奉命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。长征征途或许非常坎坷,但留守肯定会更加凶险。刘伯坚服从组织安排积,极组织留守部队在于都河多处架桥,为主力部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,护送中央红军主力渡河长征。

20万国民党军队将留下的3万红军(半数系不能远征的伤病员)压制到赣南一隅,当时,敌强我弱、大兵压境,军中失败悲观情绪蔓延,作为坚定的革命者、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,依然用铿锵有力的语言,拟定《关于反惊惶逃跑与悲观失望的报告大纲》,谱写《游击队进行曲》,强调纪律,鼓舞士气。

1935年3月4日,刘伯坚在江西唐村附近的鸭婆坑率部突围时,为掩护战友身中数弹,负伤被捕。广东军阀为了“炫耀”所谓胜利,故意押着负伤带镣的刘伯坚,在大余县最繁华的青菜街游街示众。信念坚定的革命者刘伯坚气宇轩昂,凛然不惧,慷慨吟诵的一首革命诗篇《带镣行》:

“带镣长街行,蹒跚复蹒跚,市人争瞩目,我心无愧怍。带镣长街行,镣声何铿锵,市人皆惊讶,我心自安详。带镣长街行,志气愈轩昂,拼作阶下囚,工农齐解放。”字里行间,闪烁着铁骨铮铮、顶天立地英雄的光辉——这是刘伯坚用生命和信念吟成的诗歌。

在人生的最后17天里,刘伯坚连续写了3封信,有两封是给兄嫂的,遗书中交代了3个儿子的去处,“我为革命没有一文钱私产,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。”最后一封遗书留给妻子共产党员王叔振的,他写道:“要用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,继续我的光荣革命事业!”但刘伯坚万万没有想到,妻子已永远收不到他的遗书了——已先于他离开了人世。

在这三封遗书中,除了表达出一个父亲和丈夫对亲情的牵挂与难以割舍,还有一个革命者无惧无畏的浩然正气:生是为中国,死是为中国!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、争解放虽死无憾!

1935年3月21日,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,年仅40岁。

从偏远农村到远渡重洋,从热血青年到革命智者,从一介书生到戎马天涯,刘伯坚的革命信念从未动摇!壮年牺牲,让人扼腕叹息,但中国人民会永远铭记: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,用生命作绝唱,向昏沉的中国大地吹奏:革命必胜!

铭记历史  传承红色基因

为缅怀革命先烈,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修建刘伯坚烈士纪念馆(碑),随后又经历了两次改扩建。如今,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由纪念碑、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,坐落在平昌县城北佛头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。

在苍松翠柏中,洁白玉兰花形的烈士纪念碑直插蓝天,彰显着“忠魂盛开革命花,正气凛然照万代”的主题。邓小平同志题写的“刘伯坚烈士纪念碑”鎏金碑名,在阳光的照射下,熠熠生辉。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、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,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“生是为中国,死是为中国”光辉的一生、战斗的一生。

与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比邻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,收录展示了来自红一、红二、红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2大苏区16个省79个县共1600余幅的红军石刻标语。刘伯坚烈士纪念馆与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相映生辉,浑然一体。先后被纳入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国防教育基地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巴中市干部教育培训教育基地等,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、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接续共产党人的精神,平昌在行动。每年春节、清明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和“五四”“七一”“八一”等主题节日及烈士纪念日,平昌县广泛开展“祭革命先烈传红色精神”“党在我心中”“永远跟党走”等活动,定期在教育基地举行入党、入团、入队、成人宣誓等仪式,缅怀革命先烈,接受革命洗礼,励志奋勇前行。

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,平昌县充分激活红色资源,按照就近就便原则,创新开辟“红+绿”精品旅游线路,开设微党课、重温入党誓词、预备党员宣誓、讲述革命故事等党史学习现场教学课堂,让广大干部群众重温红色经典,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。据统计,今年该教育基地接待省内外干部群众团体近1000起,参观群众超10万人次。

上一:暂无

下一:暂无